【腾讯云】腾讯云图,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。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,模板丰富,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。

前言:

邓小平一生为了国家的殚精竭虑,他坚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。他大力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,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,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,起了关键的作用。

在邓小平离世之前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,临终之前他到底经历了什么?

临终遗言又说了什么话?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。

事件缘由:

时间来到1996年的12月,那天早晨,邓公突感呼吸不畅,早早地便起了床,突然感觉到胸口隐隐作痛,呼吸困难,他将手缓缓伸向床头柜,想要去取上面的眼镜,结果一不小心从床上重重的摔了下来。秘书便立马叫人,将邓公送往了离家并不远的解放军医院。

身为妻子的卓琳怎么也没有想到,这看似无意的一走,他竟再也没有回来。

检测报告很快就出来了,邓小平的心脏,肝脾都非常好,是神经出了问题,医学上称这个病名为“帕金森综合症”;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,至今医学界都没有找到病因,只能靠着特效药来减缓发病速度。

这病已经折磨邓小平很久了,开始的时候症状较轻,对他的生活影响不大。后来,咳嗽变多了,吃饭变慢了,因为只能吞咽,外出活动也受到了影响。

为了自己的身体,也为了亲眼见证香港的回归,邓小平在医院里开始相当规律的生活。

他每天都会按时吃掉秘书送来的鸡蛋和牛奶,妻子卓琳经常推着他医院里散散步,谈谈心,打打他最喜欢的桥牌,没有事的时候他就会躺在病床上拿着放大镜翻翻《新华字典》看看《史记》或者《资治通鉴》。

迎来了1997年的元旦,那天下了雪,整个北京被一片白色笼罩着。

邓小平住院后,有时精神好一点,还可以看电视,医护人员就会给他放正在播的纪录片《邓小平》。

邓小平看了一会,看不清屏幕上的人物,询问旁边的医护人员:“那个……走来走去的人是谁啊?”

医护人员看了眼电视,忍住内心的酸楚,笑着说道:“那个是您啊!”

在电视上看到了自己,邓小平笑了笑。医护人员解释道:“这是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,有12集,您啊,慢慢看。”

医护人员知道邓小平上了年纪,耳朵不太好,就靠近他的耳朵,把电视里怎么说的,一句一句说给邓小平听。

邓小平一边听着,一边露出了微笑,那种微笑似乎还带着一点“羞涩”,想必他是觉得“夸”过头了吧?

症状后期,医护人员找邓小平的血管都要费不少功夫,有时要扎好几针才能找到血管。这个时候,邓小平没有责怪,也没有提出换一个人扎针,只是全力配合。一声不吭地熬着日子。

有一次,坐在沙发上的小平忽然把卓琳叫到身边,紧紧握着妻子的手不放,两个人就那样静静地坐着,一起坐了很长时间。

1997年2月19日,那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,邓小平的病榻旁边没有一个人说话,只有医生护士来来回回走动的脚步声,机器滴滴的发出警报声。

也不知过了多久,病床上的的邓小平缓慢的睁开了自己的眼睛,他的眼睛里看不见一点光,他干涩的嘴角动了动。

见此情形,卓琳立马俯上前去,邓小平的声音很小,只有用耳朵紧贴着他的嘴角才能勉强听见他说的是什么。

“不设灵堂,解剖遗体,留下角膜,供医学研究,把骨灰撒入大海里。”

说完这些话,邓小平将目光缓慢的向着床头的日历看去,然后心有不甘的缓缓合上了双眼。

不久后,妻子卓琳和邓小平的子女怀着巨大的悲痛之情,抱着骨灰、遗像,坐上灵车前往机场。

飞机升到大海上空后,81岁的卓琳颤抖着双手,缓慢地捧起邓小平的骨灰,又久久不愿松开,口中不断地呼喊着邓小平的名字。

过了许久,卓琳才将邓小平的骨灰洒向大海。风吹过去,邓小平的骨灰洒满了祖国的大海……

1997年7月1日,81岁的卓琳代替着自己的丈夫见证了香港回归这历史性的一刻。

默默付出:

邓小平的一生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,倾注了大量心血。而他的妻子卓琳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共产党员。为了邓小平能够顺利的处理国家事务,一直默默付出自己的力量。

卓琳虽不像邓小平那样波澜壮阔、震撼人心,但却同样充满曲折而耐人寻味。出生在一个富甲乡里的工商名绅家庭里,是家中第七个孩子,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。

念中学时,有一个音乐女教员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革命、宣讲共产主义,卓琳深受感染。于是,追求自由、追求个性解放、追求革命的真理,渐渐在卓琳的心底明确。

1935年,一二·一六运动中,19岁的卓琳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,手挽着手,肩并着肩,加入抗议洪流,用不可遏制的愤怒高呼“不当亡国奴”的口号,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。对她来说,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,她的思想觉悟发生了质的飞跃。

第二年,卓琳抱着实业报国、科学报国的理想,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。在校时,她积极参加了学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。

1937年逃出北平后,卓琳决计要去延安投奔八路军、投奔革命。北平——天津——青岛——济南——西安——延安,转船倒车,她历经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,次年年初,她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,并因工作需要而改现名。从此一直为解放战争发挥自己的力量。

到了1952年,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,卓琳也带着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。卓琳深知丈夫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,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、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,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,整理日常文件。登记好,再用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存档。

卓琳就是这样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,从不给他添乱、惹是非,从没想过从政参政,只是尽职尽心做好自己认定的分内的、力所能及的工作。

在生活上,卓琳给予邓小平无微不至的照顾。邓小平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,盖什么被子,每天晚上吃几粒安眠药,都是由她来安排。夫妇俩恩爱有余,心心相印,患难与共,两人几十年来从没红过脸。两人也始终默契着应对一切来自外界变幻的风云,直到彼此退休。

晚年的卓琳对待生和死的问题非常坦然,她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。她说,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,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。她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。

晚年的卓琳,每到邓小平去世的纪念日,卓琳总会买些花瓣,在院子里边走边撒,“老爷子,给你撒花了!”这时的卓琳,眼里充满了爱意,仿佛丈夫还和以前一样,与自己在春暖花开的时节,在这个小院里挽着手,一圈圈地散步。

影响深远:

不管是邓小平还是他的妻子卓琳,一生都是非常低调,无论身处低谷还是走向辉煌,两个人,她对他,不会有丝毫的改变。

携邓小平手五十八载,硝烟里转战南北,风雨中起落同随。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,让爱情变成了信念。她的爱像一个民族的崛起,注入了女性的坚定、温暖与搀扶。

风雨同舟、相濡以沫,这八个字也是他们感情最真实的写照。在他们共同热爱的大海深处,她将与自己挚爱的丈夫重逢。

结语:

从邓小平跟他妻子卓琳的身上,我们都可以看到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,也看到了新时代知识分子追求进步、坚守信仰、心怀大爱的高尚情操。

志同道合,肝胆相照,这样一对革命的模范夫妻,是人们学习的榜样,为他们一生奉献给革命和人民,表示由衷的敬佩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,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
Top